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乡镇动态

陶楼镇:厚植文化土壤 培育文化“庄稼”

发布日期:2018-01-19 09:29   来源:陶楼镇   

近年来,陶楼镇实施一系列“文化惠民工程”,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、拓宽群众文化活动方式、深挖文化底蕴、刺激基层文化需求,“横向”“纵向”双向发力,促进了文化发展,丰富了群众性文化活动。

“破冰”行动,文化活动有了“家”

腊月寒冬,朔风凛凛,一大清早,还没有到陶西社区居委会的大门口,二楼多功能厅中那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声便钻进了耳朵里。走近一看,30多位阿姨们正在3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厅中笑着、跳着、乐着,步调一致、姿态轻盈,完全看不出是“业余选手”。

陶西社区是个整体搬迁村,现在全社区1800余名居民统一居住在小区里,小区内水、电、气、网络、电视一应俱全,生活在社区里的居民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居住环境。

“原来没有搬迁时,我们农闲时的消遣方式只有打牌、唠嗑等方式,日子一长,邻里矛盾、纠纷就都出来了,但是也是无奈之举,实在没有地方能够开展文化活动啊。”陶西社区居民童胜菊说道。

面对现状,该镇党委、政府直面问题,实施了文化“破冰”行动,狠下力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。现在全镇所有的12个村居都相继建设了老年学校、多功能厅、文体广场、农家书屋、农民文化乐园等场所。居民的活动场所有了保障。

“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,现在的文化环境真的是太好了,有歌唱、有舞跳、有书看、还能上课学习。现在社区里打牌、唠嗑的少了很多,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,就连人的精神头都变好了。”童胜菊笑着说。

实招加码,文化活动像个“样”

“快走,演出马上要开始了。”陈圩社区沈光美催促着同行居民。原来是社区里将要开展一场“崇尚科学、文明生活、关爱家庭、反对邪教”的文艺巡演。正直闲冬时节,社区居民可是来了不少。演出一开始,台下的观众们就都聚精会神的欣赏着节目的每一细节,一个个精彩节目,赢得了观众交口称赞。

“特别喜欢这种来自咱们农民题材的演出,我每一回都来看,越看越有意思,真心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越来越多。”沈光美期盼地说。

“仅2017年度,我们镇组织的各类演出活动就有20多次,加上市、县等上级部门举办的和村(社区)自行开展的文化活动,真正达到了‘周周有活动,月月有演出,精彩纷呈一整年’。通过频繁开展正规化的文化活动,现在各种活动的开展经验丰富了,档次和质量提升也很快,文化活动水平拔高了很多。”该镇文化站站长郑莉介绍道。

深度挖掘,文化品牌成了“型”

“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,陶楼镇结合实际,迈上了‘一产三产化’的发展道路,近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,老百姓的荷包鼓了,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。逐渐形成了二‘tao’文化—‘陶’文化和‘桃’文化,打响了属于陶楼人民自己的文化品牌。”该镇党委委员、宣传委员万婉介绍道。

“陶”文化,主要是以陶姓为基础的文化,通过发掘陶姓文化、陶姓名人,复建陶氏宗祠,以“陶”文化来展示陶楼镇的发展历程。

该镇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桃花节,“桃”文化深入人心。据了解在2017年第十一届桃花节时,广发英雄帖,征集桃花节吉祥物设计,于是吉祥物“小桃红”便产生了。该镇还将继续深挖“桃”文化品牌,以“桃”文化为创作思路,通过歌曲、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宣传。

放管结合,群众文化有了“路”

“晚上18:00在社区文体广场集合,今晚有舞蹈老师来教新舞蹈。”古城社区经贤梅在社区舞蹈队的微信群里发出了号召。经贤梅

“前段时间,社区为了鼓励居民摒弃不良爱好,走上健康的生活方式,为我们舞蹈队配备了音响和服装,还请了专业老师来指导。”舞蹈队队长经贤梅坦言,现在大家都更积极了,早、晚跳舞时还有不少男同胞和小朋友都加入进来了。”

现在,该镇仅舞蹈队就有十余支,书法爱好者协会、老年活动协会也都纷纷成立,镇、村(居)都给予鼓励和支持,群众文化活动频繁开展。

同时,对于全镇范围内的文化市场不定期的开展专项检查,确保图书、影像等商品合规合法,各类活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文化基础设施能够正常实用,使群众文化环境积极、健康、向上。

“‘放’是为了更好的激活群众文化基因,让群众可以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文化;‘管’是为了使群众文化活动有方向不走偏。对于群众文化的发展,‘放’和‘管’犹如‘车之双轮,鸟之双翼’,缺一不可。镇党委书记秦传玉介绍,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做好群众文化工作。“《土地的黄昏》一书中指出,农民具有植物性,农民离不开土地。那么当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施,属于农村群众的文化将何以寄存?唯有让文化成为农民的‘庄稼’,种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才能扎根发芽。”(刘飞龙)